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苏州要闻

以奔跑之姿推进高质量发展

时间: 2025-05-25 01:55 来源: 苏州日报 访问量:

触摸智算未来城聚势启航的城市格局,见证立讯50亿元机器人总部基地项目的投资决心,洞察半年3家企业上市的蓬勃态势,加入旅游爆款线路虞山雄鹰线的打卡热潮……常熟以“奔跑者”的姿态,延续2024年度GDP超3000亿元的强劲势头,2025年一季度GDP增速达6.3%。

2025年即将过半,在常熟,政府的战略谋划为城市发展锚定方向,企业的创新冲劲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全民的文旅热情为城市精神增添活力。

当“路线图”转化为“实景画”,当“强冲劲”碰撞出“新火花”,当“高热情”凝聚成“向心力”,常熟的“奔跑”便有了超越时空的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城市的奋进故事,更是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

政府“奔跑”有规划

1月16日,常熟举办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暨专精特新“育林参天”项目启动仪式,助力常熟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头部”企业引领带动、“腰部”企业强力支撑、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的雁阵格局。

3月28日,常熟智算未来城启航活动举行。常熟积极打造“科产城人”生态共同体标杆片区,构建“高算力、大模型、强应用”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奔赴“碳基与硅基”的星辰大海。

4月26日,苏州全球招商大会上,常熟签约项目38个,总投资近400亿元。既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制造业项目,也有涉及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项目,还包含检验检测、跨境电商等新兴服务业项目,将成为常熟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5年开年以来,常熟以密集的“大会攻势”和精准的“项目落地”,勾勒出一幅清晰的高质量发展“奔跑”路线图。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每场大会、每个项目之间都暗含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折射出常熟追求的不仅是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注重发展路径的整体协同。

战略聚焦——专精特新与人工智能“同步发力”。对照目标,常熟立下豪言壮语:到2027年,要新增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0家。与此同时,人工智能被赋予“战略优先”地位,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行动方案》中,常熟聚焦工业制造、检验检测、外贸新业态等13个细分领域,全力支持创新主体在“人工智能+”赛道上尽情奔跑。

项目落地——从“规划图”到“实景画”稳步跨越。战略目标需要项目支撑,常熟的“奔跑”速度,体现在重大项目的签约与落地效率上。以“育林参天”项目为例,常熟根据企业不同“生长阶段”,做好科创人才“播种”、资源滴灌“护苗”、科技创新“育树”、外引内育“造林”、企业成长“参天”全生命周期服务。这种“精准灌溉”的模式,确保了项目从签约到投产再到壮大的全链条高效运转。

生态构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搭建万卡算力中心、万兆光纤网络等企业发展各阶段所需的高能级载体;对“昆承英才”科技领军人才给予最高1000万元项目资助;成立总规模20亿元的各类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常熟的“奔跑”路线图中,创新链激活技术突破,产业链牵引要素集聚,资金链撬动资本杠杆,人才链厚植发展根基,四链环环相扣、互促共进。

可以说,常熟的这场“奔跑”,不仅是产业升级的竞速赛,更是城市能级跃升的主动战,展现出县域经济在时代浪潮中“敢为天下先”的进取姿态。

企业“奔跑”有冲劲

在这场城市与产业共进的“马拉松”中,企业的“强冲劲”成为最耀眼的动能——它们以技术突破为矛、以市场开拓为盾、以产业协同为链,在各领域掀起创新浪潮,为常熟经济注入澎湃活力。

在常熟,谈及“奔跑”,就绕不开汽车。作为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在2025年展现出“弯道超车”的锐气,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赛道”上不断奋勇争先。

在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常熟汽车产业链企业组团亮相,集中展示全新研发成果和领先技术,“常熟智造”引发业界高度关注。

江苏亨睿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精心设置“极‘智’新材”“酷炫美学”“环保先锋”三大主题展区,立体展示碳纤维材料在汽车轻量化、高性能、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最新实践和技术成果。其中,全球最大的单体壳“超级碳舱”、采用热塑型加工工艺的车门模块、极具美学质感的全碳纤维轮毂以及后保险杠下饰板总成等产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

华安钢宝利发布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多零件集成解决方案。该方案利用尖端钢材技术,采用创新的集成化设计,进一步提升汽车制造的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为推动汽车制造集成化与轻量化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全链路解决方案,助力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浪潮中抢占先机。

作为常熟的“一号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集聚相关企业超500家,2024年产业规模超1600亿元,形成以整车为引领,动力、控制、座舱、汽车电子(智能网联)、车身、底盘等6大门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不只是汽车。常熟产业门类齐全,拥有33个工业大类、138个工业中类、302个工业小类。常熟企业的“强冲劲”,源于对“创新生态”的深度理解。比如波司登这家羽绒服行业巨头,利用人工智能,打造业内分类体系最完整的服装数据库,持续迭代AI算法,形成最懂用户设计语言的垂直领域AI大模型“BSD.AI 美学大脑”,实现从设计构思到虚拟成衣交付的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如今的常熟,“奔跑”的企业正以“强冲劲”重塑产业格局。这种冲劲,既是对市场机遇的捕捉,更是对技术壁垒的突破;既是单个企业的突围,更是产业集群的共振。当“奔跑”成为企业的本能,常熟的高质量发展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全民“奔跑”有热情

当虞山雄鹰线的徒步者在摩崖石刻前打卡留影,当山径沿线的农家乐飘出碧螺春茶香,当“常熟徒步攻略”刷屏社交媒体……一条徒步山径的爆火,正成为常熟城市发展的“活力显影剂”。这座城市的“奔跑”,早已超越政府与企业“双人舞”的范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大合唱”。

文旅“领跑”,一条徒步山径激活城市IP——

虞山雄鹰线的出圈,绝非偶然。这条全长12.9公里的徒步路线,以“雄鹰展翅”的意象串联起剑门奇石、藏海寺、联珠洞等自然与人文景观,更以“公共服务+特色体验”的精准设计,让徒步者既能感受“天然氧吧”的生态之美,又能体验“茶园品茗、非遗手作”的文化之趣。数据显示,雄鹰线年接待游客超235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近2亿元。一条徒步山径已然成为常熟“一城山水、自在生活”城市IP的“黄金名片”。

全民“接力”,从旁观者到共建者的身份跃迁——

常熟的“接力跑”之所以迅猛,在于它让每个市民“接好每一棒”。在雄鹰线沿线,村民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徒步驿站”,提供茶饮、简餐、装备租赁服务;青年创业者开设“山野咖啡馆”,将虞山绿茶与手冲咖啡创意融合。更值得关注的是,全民参与正从消费端延伸至治理端:市民通过“随手拍”平台反馈景区设施问题,志愿者团队常态化开展环保巡护,社区组织徒步爱好者参与线路维护。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让文旅发展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交响”。

城市“共振”,从“流量”到“留量”的深层转化——

常熟的“奔跑”,始终以人为核心。在雄鹰线的带动下,城市服务从“游客模式”升级为“主客共享”。新增龙殿1号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题,新增高铁站到雄鹰线、服装城专线,智慧导览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常熟”,夜游虞山项目让“过路客”变成“过夜客”。这种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本质上是城市吸引力与承载力的双重提升。当徒步者成为“新市民”,当游客变成“文化传播者”,常熟的“奔跑”便有了更深层的价值:它不仅是一场经济赛跑,更是一次城市文明的进阶。

政府擘画蓝图、企业铆足冲劲、全民迸发热情。常熟市委书记虞伟表示,将以奋进之姿跑赢“百米赛”,以破难之勇跑赢“障碍赛”,以持久之功跑赢“耐力赛”,以协同之力跑赢“接力赛”,跑出笃定前行的“新姿态”,跑出制胜未来的“主动权”,跑出克难攻坚的“硬担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