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湿地城市代表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最高成就,是目前国际上在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每3年认证一次。2018年10月,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上,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在迪拜宣布全球首批18个国际湿地城市,我国的湖南常德、江苏常熟、山东东营、黑龙江哈尔滨、海南海口、宁夏银川入选。2022年11月,在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日内瓦分会场,我国安徽合肥、山东济宁、重庆梁平、江西南昌、辽宁盘锦、湖北武汉、江苏盐城7个城市获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根据《国家湿地城市认证提名办法》:国际湿地城市是指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中国政府提名,经《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的城市。国家林草局负责组织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相关工作,具体工作由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承担。国际湿地城市的建设应当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参与认证应当满足的条件:
(一)区域内应当至少有一处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
(二)区域湿地资源禀赋好,满足滨海城市湿地率≥10%,或者内陆平原城市湿地率≥7%,或者内陆山区城市湿地率≥4%,且湿地面积3年内不减少,湿地保护率不低于50%。
(三)已经把湿地保护修复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有专门针对湿地保护修复的内容;编制了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安排了资金支持湿地保护修复。
(四)当地人民政府已经建立相关的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工作机制。已经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的专门机构,配置专职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五)所在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已经颁布湿地保护法规或者规章,并且将湿地面积、湿地保护率、湿地生态状况等保护成效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等制度体系。
(六)已经建立专门的湿地宣教场所,面向公众开展湿地科普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了湿地保护志愿者制度,组织公众积极参与湿地保护和相关知识传播活动。
(七)该城市针对本条第一款所列湿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已经采取湿地保护或者恢复措施并且取得较好成效。
2.已经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制定实施管理计划,开展动态监测和评估,在遇到突发性灾害事件时有防范和应对措施。
3.湿地利用方式符合生态优先及合理利用原则,同时综合考虑湿地保护及湿地供给、调节、文化以及支持功能的有效发挥
(八)近3年内在针对本条第(一)项的湿地未从事开(围)垦、填埋、排干、擅自改变用途及永久性截断水源等活动,并且在其他湿地未发生重大案件和破坏行为。
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工作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由城市所在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提出。
县级及以上城市可以申请,湿地率是指城市所辖区域内的湿地总面积占所辖区域内的国土面积的比例。
湿地保护率是指城市辖区内各种湿地保护形式所包括的湿地面积占该城市湿地总面积的比例。(湿地保护形式包括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湿地公园、湿地多用途管理区、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国家公园、地质公园、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重要湿地是指国家重要湿地(含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等。
拓展资料:
湿地概念:根据《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的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微咸水或咸水的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域。”
湿地功能: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补充地下水、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湿地分类:中国的湿地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平原到山地、高原,从沿海到内陆都有湿地发育。大体上湿地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1999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为了进行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参照《湿地公约》的分类将中国的湿地划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库塘等5大类28种类型。
湿地日:每年2月2日,历年主题: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a Source of Life)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Water, Life, and Culture)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No Water)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asaToolinPovertyAlleviation)
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Wetland, biodiversity and climate change)
2011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Forest and water and wetland is closely linked)
2012年:湿地与旅游(Wetlands and Tourism)
2013年:湿地与水资源管理(Wetlands and Water management)
2014年:湿地与农业:共同成长的伙伴(Wetlands and Agriculture: Partners for growth)
2015年:湿地,我们的未来(Wetlands for our future)
2016年: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的生计 (Wetlands for our future,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2017年:湿地减少灾害风险(Wetlands and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8年:湿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未来(Wetlands for a sustainable urban future)
2019年:湿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Wetlands: A natural so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2020年:湿地与生物多样性—湿地滋润生命(Wetlands and biodiversity: Life thrives in weltlands)
2021年:湿地与水(Water and Wetlands)
2022年: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Wetlands action for people and nature)
2023年:湿地修复(Wetland Restoration)
2024年:湿地与人类福祉(WetlandsandHuman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