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巷是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位于昆山市玉山镇南部,是玉山镇唯一保留的特色保护类村庄,紧邻昆山主城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现状户数123户、户籍588人。村庄先后获得国家级荣誉——“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全国示范农民田间学校”,省级荣誉——“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康居示范村”“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以及多个市区级荣誉称号。
近年来,昆山市紧紧围绕培育特色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塑造特色风貌、加强乡村治理、创新工作机制等重点方面,把姜巷打造成延续江南传统水乡特点的特色田园乡村。
新模式——农房翻建,系统提升配套设施
枕河而建,依水而居。姜巷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生态村落,村内曾出两位翰林,一位姓姜一位姓巷,村庄由此得名。村域内朱墓村可追溯至良渚时期,距今已有5200年。
村庄演变过程中,始终保留着“水巷相拥”的独特肌理。为规避村民零星翻建破坏村庄整体风貌和格局的情况,姜巷村在充分尊重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引领,保护肌理、营造特色、完善配套,相关部门、村委会、村民、设计单位和实施单位等多方协同联动,共同参与建设全过程。
保持田园布局、有机融合。改造过程中,遵循原有肌理增绿补绿,与自然村庄有机融合,突出体现了昆山江南水乡的风貌特色。在农房翻建过程中,统规统建,新建的农房错落有致,在外貌管控方面,按照“白墙黑瓦,清清爽爽”的江南水乡风貌要求,保持富有传统意境的田园乡村景观格局。
新增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原址翻建村民服务中心,设有便民服务大厅、廉勤服务大厅、党员活动室、亲子活动室、谈心谈话室、村民议事厅、阅读室等功能空间,为村民提供便利;新建地下人防工程,强化村庄防灾减灾能力。
系统建设提升配套水平。针对村庄主干路以及入户道路进行整治提升,沥青铺装村庄车行道,设置生态型公共停车场,宅间路采用砖石、嵌草砖等乡土生态材料铺设。村庄实现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完成三线入地、完成管道埋设、天然气管道入村,实现天然气“进村入户”。
新动力—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强村富民
结合姜巷村独特的自然条件,村集体加盟玉叶智慧农业产业园,以土地入股分红,同时增加村民就业;结合租赁厂房,构筑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带动村庄活力,实现强村富民。姜巷村产业发展受到央视关注,2023年9月23日,央视农业农村频道围绕姜巷村的“产业兴”主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和宣传。
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姜巷村生态环境优势,适宜的水、土壤条件,结合玉叶蔬菜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在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发展上,玉叶基地新建八千多平方米的现代玻璃温室,设置种子催芽恒温区、工厂化育苗区、架式无土栽培区等多个功能区,通过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智慧农业生产。打造“玉芹1号”“番茄樱桃”等多种品牌,目前种植蔬菜品种10余类,水果品种近5类。
产业融合发展。通过网络推广、线上销售,并利用周边物流冷链资源,积极拓宽玉叶基地的蔬菜、茄果销售渠道,实现规模化发展。发展研学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基地推出田野认知、田野种植、田野食育和田野科学等系统课程,通过社区乡村振兴教学点平台,举办“餐桌旅行”“叶菜故事”“一米菜园”和“抢玉米突击队”等多种形式农旅活动,进一步提升村庄品位和发展活力,每年村庄旅游人次约3万人。
打造特色农业品牌。“玉叶”品牌入选2010年江苏名牌农产品,围绕姜巷特色蔬果种植产业,植入园艺理念,玉叶基地率先在全网进行“花菜艺术”展示示范,并连续三年在基地举办“番茄文化艺术节”。
村集体规模经营。为推进村民持续增收,成立姜巷村农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年底盈余返还结算,帮助农户实现分红增收。通过探索创新经营模式,走出一条集约化经营道路,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发展。
新格局—创新探索,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充分结合村民生活所需,以及村庄环境、长效治理等,多措并举、创新探索,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融入新型海绵乡村理念。村庄建设中融入新型海绵乡村理念,实施水环境整治、河道清淤、驳岸修复等工程,打造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以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乡村”。
引入物业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村庄引入万科物业提升村庄日常服务能力,包括安全防御、保洁管理和绿化养护等,实现高品质、现代化管理要求。
完善村民自治组织方式。成立老书记工作室,调解邻里矛盾,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作用。召开会议化解矛盾纠纷,鼓励已退休的村干部发挥余热,用老经验启发新思路。
建立智慧化管理系统。围绕“5G赋能数字乡村”主题,以广泛覆盖的数字化网络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为村民提供视频安全监护、智慧门岗等综合服务,促进数字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
新魅力—传承文化,塑造有意趣特色空间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既要有发展也要有特色,如何在焕发新生机的同时,留住乡村记忆?
坚持“老物新用”,丰富乡村景观。充分利用农房翻建过程中,老房子拆除时闲置的青砖、瓦片、石料、陶罐、花盆,用于村庄重要节点建设,形成丰富多样的乡村景观。新建民俗馆和民俗广场,对老物件进行陈列展示,保留乡村记忆。常态化举办各类民俗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选用乡土材料,塑造特色景观。结合乡村庭院改造,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本地乡土材料,如木料、竹子、瓦片、石磨盘、青石板等,形成乡土景观风貌,提升村庄品质,呈现江南水乡特色。
打造村口标识,设计乡土生态。在村庄出入口及公共空间设计时,采用流水、码头等元素体现村庄地域文化特色,活动空间设计因地制宜,多采用乡土性材质及手法,融入戏台、民俗等传统村庄记忆,强化人文关怀。充分利用村庄内公共空间,展示特色戏曲文化。积极将村内闲置房屋、存量用地等资源盘活利用,合理置入功能,打造儿童乐园、儿童沙坑等,赋予其新的活力。
新机制——规范管理,实现高水平规划建设
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创新制度,确保工作顺利推动,实现建设资金集约利用,财政资金专款专用、管理规范。
落实设计师驻村制度。在整个建设工程中,设计师全程参与规划、设计、施工等全流程控制,及时跟踪指导项目实施、调整设计和方法,真正实现陪伴式服务,确保设计成果落地。
实施全过程管理。由玉山镇人民政府负责整个项目的推进工作,市级相关部门全过程跟踪服务,每周2次驻村办公,通过每周工程例会和联合驻村等方式推动项目落地开花。